全球矿业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掌握全球矿业资源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掌握全球矿业资源

陕西煤业研究报告:坐拥陕西优质资源,增产保供行稳致远

   2023-05-12 9850
导读

公司概况历史沿革及股权结构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陕国资改革发[2008]518 号文批准,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及其控

公司概况

历史沿革及股权结构


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陕国资改革发[2008]518 号文批准,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及其控股的陕西铜川煤业有限公司、陕西韩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澄合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于 2008 年 12 月 23 日在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


2014 年 1 月 17 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13]1664 号)核准,本公司公开发行100,000 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 股)股票。2014 年1 月28 日,本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煤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重组发展起来的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2022 年集团总资产达到 7200 亿元,全年煤炭产销量跨上2.3亿吨,各类化工产品产量接近 2000 万吨,发电量突破500 亿度,粗钢产量保持在1200 万吨水平,分别同比增长 15%、9.0%、25.0%、-3.1%,水泥和骨料生产稳中有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5102 亿元,同比增长 29.1%,实现利润总额603亿元,同比增长 62.1%。2015 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 连续8 年入榜,排名稳步提升,位列 2022 年世界 500 强榜单 209 位。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陕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有陕煤化集团100%股权)。陕煤化集团持有公司股权 65.12%,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享受行业周期红利,量价齐升推动营收利润显著增长


2020 年以来,煤炭价格中枢显著上移;未来煤价将回归合理区间。受疫情影响,2020 年上半年煤价低迷,当时秦皇岛港口煤价最低至475 元/吨,随着国内疫情逐步控制,国内外需求拉动能源价格上涨,产能释放相对滞后。2021 年,煤价大幅上涨至 2000 元/吨左右。2022 年,受俄乌冲突、海外能源危机等影响,港口煤炭价格维持 1200 元/吨以上。未来随着能源危机缓解,海外进口煤量有所增长,国内煤炭增产保供逐步落地,煤炭价格有望回到合理区间。


公司煤炭营收贡献突出。公司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以及生产服务等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为原选煤、洗煤、运输。煤炭产品主要用于电力、化工及冶金等行业。 公司煤炭产销快速增长。公司 2022 年公司原煤产量1.57 亿吨,同比增长10.98%;煤炭销量 2.27 亿吨,同比减少 1.55%,主因外贸煤减少;2023 年1-3 月实现产销量(自产煤销量)4084.58、4043.78 万吨,同比上升11.27%、12.50%。在营收占比方面,公司收入主要来自煤炭,2018 年-2022 年煤炭营收占比维持在96%左右;煤炭毛利占比总体保持稳定,维持在 97%左右,铁路运输业及其他业务仍占比较小。


享受周期红利,公司营收稳步增长。自 2016 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落后产能供给减少,先进产能供给扩张,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从2018 年开始,公司营业总收入稳步上升,从 2018 年的 549.7 亿元上升至 2021 年1445.3 亿元。其中,2021年营业总收入同比上升 60.2%。毛利方面,受疫情影响,2020 年毛利润相较于2019年有所下滑,随后 2021 年恢复高盈利水平,总毛利达到545.8 亿元,毛利率达35.8%。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692.1 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毛利润 645.7 亿元,同比增长 61.7%,营业总收入增速的放缓主要是由于贸易煤的销量降低所致。 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48.09 亿元,同比增长13.24%,环比增加24.09%;归母净利润 69.11 亿元,同比增长 21.37%,环比增长1.39%;扣非归母净利润 72.67 亿元,同比减少 0.92%,环比增长 5.64%。



量价齐升,股价受业绩支撑创历史新高。2019 年1 月2 日收盘,公司股价7.32元,2022 年 9 月 6 日创下历史新高 25.37 元。由于疫情影响,陕西煤业股价在2020年二季度触底。随着国内疫情逐步控制,国内外需求拉动能源价格上涨,产能释放相对滞后,陕西煤业股价波动上涨。2022 年受俄乌冲突、海外能源危机等影响,能源价格维持高位,同时公司股价于 2022 年 9 月 6 日创下历史新高25.37元。截至 2023 年 5 月 9 日,陕西煤业收盘价为 20.89 元。


公司高长协比例平抑周期波动,高分红回报股东


公司承担保供任务,长协比例逐步提升,同时产量增长、以量补价有助于业绩稳定。公司 2021 年、2022 年煤价分别为 583.21、668.97 元/吨,远低于市场煤价格。根据政府部门要求,保供电厂的长协煤执行 520 元/吨(Q5500)价格。公司新核增产能部分以及集团注入的资产均执行长协价格。2022 年增产3200万吨产量,加上集团注入的 1200 万吨/年产能,预计增加4400 万吨长协煤。2021年,公司长协煤 6300 万吨(占比约 50%)。2023 年,按照一季度增速,预计自产煤产量增长 12%,达到 1.76 亿吨,长协占比预计达到 60.8%。公司长协比例提升,业绩波动逐步下降。公司产量仍有增长空间,以量补价有助于业绩维持稳定。高分红回馈投资者彰显公司价值。《公司章程》关于利润分配相关的内容,除公司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或股东大会批准的其他重大特殊情况外,公司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采用现金方式分配股利,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 30%。2022 年11 月,公司发布公告,制定了《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2022-2024 年度股东回报规划》,拟将2022-2024年度的现金分红比例进一步提高,规划期内公司各年度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 60%。


供给侧改革以来,公司利润稳定,股利支付率维持高位。2021 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211.4 亿元,现金分红总额 130.9 亿元,分红率也从2018 年的29.1%上升至 61.9%。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351.23 亿元,同比增长63.98%。2022年,拟向公司股东每 10 股分派现金股利 21.80 元(含税),共计211.35 亿元,占当年合并报表实现的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的 60.17%。按照本报告盈利预测中敏感性分析章节的悲观假设(营业收入下降 10%)预测,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09.66 亿元。按照 60%的分红率,每 10 股分派现金股利12.98 元(含税)。预计到 2024 年年中,至少累计获得分红 3.48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5 月9日收盘价)股息率为 16.7%。



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深入贯彻“创新、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利用,坚持产融结合、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依托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区域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销售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五个一流(效益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创新一流、文化一流)”为目标,以“四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和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一流企业”。


区域产能优化,陕西周边“三面”缺煤

供给侧改革加快煤炭生产向晋陕蒙新地区集中


随着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全国煤矿企业数量从 2008 年的8109 家减少到2019年的4239 家。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 处左右,同时全国煤炭生产中心加快向晋陕蒙新地区集中。2017 年-2022 年,全国原煤产量从34.5亿吨增长至 45.0 亿吨,增长率为 30.5%。其中,晋陕蒙新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从 71.7%提升至 81.0%。


陕西周边“三面”缺煤,区域煤价有支撑


以陕西为中心,我们将陕西及周边分为五个区域,包括陕西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和陕西省。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统计的 2019 年调入调出情况,陕西西北、东南、西南区均为净调入区,2019 年净调入量为 7.76 亿吨,而陕西、山西、内蒙古为主要净调出区。


从消费量来看,国内能源消费煤炭总量维持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54.1 亿吨标准煤。在电力消费方面,近年来国内用电消耗持续增长,在 2022 年,全社会实际用电量 8632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其中,以煤炭作为主燃料的火力发电量攀升至 58531.3 亿千瓦时,约为我国全社会发电量的 70.0%;其次为水力发电量,2022 年水电发电量为12020 亿千瓦时,占社会总发电量的 14.33%。在双碳政策下,虽然煤电占比下降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国内能源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从地区看,陕西周边煤炭消费量维持稳定,在煤炭去产能以及产业集中化的推进情况下,2022 年国内亿吨以上省份(6省)产煤合计为 38.8 亿吨,同比增长 9.4%,煤炭生产重心向西部聚集,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山西和陕西,陕西西北、东南、西南煤炭紧缺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相对于新疆、内蒙和山西等煤炭外调区,陕西煤炭运输到缺煤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



浩吉铁路穿省而过,运输优势明显


我国煤炭的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分为单方式直接运输或多途径联合运输,目前我国煤炭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2022 年我国铁路运煤量为26.82亿吨,占比 58.8%。且我国煤炭消费基地主要在东部地区,而煤炭的生产与供应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煤炭生产进一步向西北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远离中部东部市场,运输成本过高,运能有限等约束西部煤炭业开发利用,我国煤炭运输基本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


陕西省运输优势明显,运输成本具备相对优势。陕西省地处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且交通运输便利,是能源中心市场消费地的前沿,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重点,与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八省区市相邻,具有联结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铁路运输方面,东西向的能源大动脉陇海线、太中银线横穿陕西省,南北向的包西—浩吉铁路联络线纵贯陕西,其中浩吉铁路全长1813.5 公里,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7 省区,一跨长江、两越黄河,由北向南先后穿越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秦岭山脉、江汉平原等地域,是我国首条轴重最重、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广的煤运专用线,设计时速 120 公里,规划年运输能力 2 亿吨以上,将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和“两湖一江”地区连接起来,使得陕西省内煤炭产品得以与陇海线、太中银线等铁路干线以及神朔线、宁西线、侯月线、襄渝线和西康线等重要支线连通,将煤炭产品输往各主要煤炭需求省份。2022 年浩吉铁路完成运量9058.6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 3253.38 万吨,增长 56.04%。陕西煤业对于华中及西南等缺煤地区的煤炭供应具有突出的运输优势。



2022 年 12 月,陕西省发布《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实施早期建成的京昆线、福银线等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省境内既有规划的国家高速公路,畅通与重庆、甘肃、河南、四川等周边省(市)高速通道。加快西禹高速快速联络线建设加快推进包西—浩吉铁路联络线、靖神铁路二线建设,适时启动陕甘川渝能源新通道、甘钟线电气化改造、西平铁路增建二线、西安枢纽第二货运北环线、榆林至佳县至临县铁路、乌审旗南至海则滩铁路等方案研究工作,持续提升陕煤外运通道能力。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推动府谷、定边等机场建设及汉中机场扩建工程,提升航空货运能力。以国际港务区为集结枢纽,以集装箱铁路运输为纽带,连接重庆、贵州和广西,打通南向铁水联运通道,未来陕西将进一步提高煤炭运输能力,提升煤炭运输效率。


坐拥优质资源,智慧矿区助力产能释放

资源储备丰富 煤炭品质优异


公司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赋存条件好,自然灾害少。截至2022 年底,公司拥有煤炭储量 183.67 亿吨、可采储量 106.06 亿吨,可采年限70 年以上。公司核定产能1.62 亿吨。97%以上的煤炭资源位于陕北矿区(神府、榆横)、彬黄(彬长、黄陵)等优质采煤区,特别是陕北地区煤炭赋存条件好,埋藏浅,开采技术条件优越,矿井均为大型现代化矿井,开采成本低,生产成本优势明显。在国内煤炭企业具有较大强竞争优势。 公司煤质优异,成本优势显著。公司产煤区 90%以上的煤炭储量属于优质煤,煤质优良,属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和理想的化工用煤,按煤种可主要分为贫瘦煤、长焰煤、弱粘煤、不粘煤、瘦煤、气煤等,具有高发热量和较高稳定性等特点,平均热值在5500 大卡/千克以上,同时陕北地区低变质烟煤含油率高(≥12%),适合通过分质利用提取煤中高附加值的油气产品。通过煤炭分质,综合煤热解(高温热解、低温热解)、煤气化、化工合成、发电、供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单元工艺形成的新型能源利用系统,先热解将煤气中的焦油、净煤气、芳烃等高附加值组分分离出来,将得到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清洁燃料和化工品,剩余固体再进行燃烧或气化,避免了高附加值组分的燃烧浪费,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益。


煤炭作为燃料,主要利用的是其能量,发热量是重要指标,发热量越高,煤价相应越高。灰分作为煤中的惰性物质,其含量过高会引起锅炉热效率下降以及供电煤耗和厂用电率的升高,高灰煤需要通过洗选降低灰分,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优质商品煤数量降低。而硫分燃烧产物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污染物。燃料中硫分的增加直接增加了脱硫成本,在超低排放的背景下,一般电厂要求电煤含硫量低于 1%。


集团矿井注入,公司产能增加


目前拥有红柳林、张家峁、柠条塔、小保当一号、二号等多座千万吨级矿井,产能优势非常明显。2022 年上半年,柠条塔矿业等五对矿井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核增产能 800 万吨/年,据 2022 年 10 月 24 日公告,公司收到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发改能煤炭[2022]1646 号”文件,同意公司子公司榆林市榆阳中能袁大滩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袁大滩煤矿”)生产能力由600 万吨/年核定至800万吨/年,这是袁大滩煤矿 2022 年取得的第二次生产能力核增,2022 年该矿井累计核增产能 300 万吨/年,充分保障了优质产能稳定释放。随着国企改革推进,集团矿井有望持续注入。2022 年7 月集团拟向公司注入旗下彬长矿业集团的小庄矿和孟村矿以及神南矿业有小壕兔一号和三号矿井的探矿证,小庄矿和孟村矿产能均为 600 万吨/年,进一步提升公司煤矿产能。目前该交易于 2022 年 10 月首次公告已基本完成股权转移。同时集团注入的额神南矿业持有榆神矿区小壕兔一号和小壕兔西部勘查区相关井田的探矿权待到开采时间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产能潜力,未来将会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增长弹性和空间,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产能、财务指标位居前列


除中国神华发展煤电路港航一体化,陕西煤业、兖矿能源、中煤能源均以煤炭为主业,产业链相关业务占比较小;市值方面,截至5 月5 日收盘,中国神华市值最大,陕西煤业市值第二;资源量方面,中国神华排名第一,陕西煤业排名第三;吨资源/市值方面,陕西煤业排名第三;2022 年产量方面,陕西煤业排名第二;吨煤成本方面,陕西煤业仅次于拥有露天矿的中国神华。财务指标方面,根据 2022 年年报数据,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 仅略低于山西焦煤、兖矿能源,排第三位;资产负债率方面,公司为 35.93%,仅高于中国神华;销售毛利率方面,公司显著高于动力煤公司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兖矿能源;在偿债能力方面,大型煤炭公司中,仅低于中国神华。



打造“三网一平台”智慧矿区,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


公司“智能矿井”和“智慧矿区”建设走在行业前列,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公司深耕煤炭行业,锚定“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目标,积极构建煤矿“智能系统化、系统智能化”发展格局,大力开展智能建设,率先在煤炭行业完成“自主采煤、无人干预”智能开采。智能化产能占总产能的97%,生产辅助系统100%实现智能化集控。采煤、掘进、辅助、机器人、监测监控、智慧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智能化全覆盖,实现了减人提效。黄陵矿业“煤矿安全智能开采实验室”成功入选国家矿山安监局第一批挂牌组建重点实验室,“智慧矿区”成效显著。陕北矿业建成了全国首个智慧煤矿系统示范项目。截至2022 年底,原煤生产综合能耗较 2021 年降低 4.54%,已建成 50 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能化产能占比达到 99%;建成 76 套快掘系统,智能快掘效率提高 3 倍以上,所有矿井的生产辅助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5 大类机器人和智慧平台加速推进应用,这些都是陕西煤业面对新时期新挑战的积极回应,同时为“双碳”兜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煤业在应用中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智能采煤工作面已实现由基于“可视化远程干预型”技术的“传统记忆截割”向基于动态地质模型大数据融合迭代规划控制技术的“自主规划截割”的技术跨越,基本实现了“有人巡视、无人值守”,从生产源头提升了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水平,极大地推动了煤矿行业智能化绿色开采,目前,7 处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通过国家验收,张家峁煤矿已建成全国首个全矿井智能化示范标杆煤矿,小保当煤矿被授予“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 个智慧矿区、28 处智能化矿井和全国煤炭行业首个“5G+智慧矿山”培训基地顺利建成,研发应用智能快掘系统 76 套、智能机器人198 个,智能化产能占比达 99%。2022 年 8 月 12 日,煤矿安全智能开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在陕煤黄陵矿业公司揭牌,目前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建设成果。



构建“三网一平台”数字化实时管控系统。公司率先开展了数据标准化治理和智能专网建设工作,通过系统搭建“陕煤云”平台和“数据中台”,结合4大类业务场景,建设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智慧矿区”模式,在行业创建运行了煤炭“产、供、销+金融”的“三网一平台”数字化实时管控体系,系统推进智能矿井地质保障、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8 大智能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形成了多系统融合、全价值链赋能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平台”,全面构建陕煤“数字一体化管控智能中枢”。自“三网一平台”体系运行以来,公司物资集采费用降低了10%;“陕煤商城”涵盖商品数量达到 92 万余个,统一物资材料编码41 万种;进场运煤车辆排队时长缩短了 45%,装车效率提高 30%以上,煤炭销售运力水平、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聚焦优质资产,拓宽发展方向布局

“双碳经济”和“专精特新”相关产业


顺应周期,布局双碳拓宽公司发展方向。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等赛道,基于国家 30/60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方向,优化产业投资地图,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赛道优质资产。适时介入新兴产业赛道,为公司探索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着力多级市场,打造了“财务投资+战略投资+产业投资”的长短周期结合且相互支撑的投资新模式,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公司自 2017 年以来已先后投资隆基绿能、赣锋锂业等近三十家上市公司,2022 年上半年,公司设立开源雏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聚焦北交所拟上市标的,布局“双碳经济”和“专精特新”相关产业,为公司股权投资拓宽赛道,在2022 年 12 月与长安汇通资产管理公司合伙成立陕西聚力果业产业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从事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


公司 2017 年以来主要进行了如下投资: 1)2017 年 7 月签署《西部信托·陕煤-朱雀产业投资单一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合同(事务管理类)》与西部信托进行合作,计划进行70 亿以内的投资,投资标的包括隆基绿能、三花智控等。该基金于 2020 年清算,项目投资收益率达到186%。2)2018 年-2019 年期间直接投资隆基绿能、彤程新材。并在2022 年5 月对隆基绿能减持,持股比例从 3.79%下降至 2.7%,加之同期会计核算方法变更,此次减持为公司带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7.02 亿元,并且增加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5.26亿元的一次性收益。 3)2021 年 11 月,公司计划与上海开源思创投资有限公司发起陕西开源雏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聚焦北交所“双碳经济”和“专精特新”相关产业,覆盖领域有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工业物联网等。总规模为10亿元,公司拟参与资金不超过 6 亿元。



打造“秦创”创新平台,助力产业转型


集团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助力产业发展转型。集团将以资本运作、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入外部技术与资源,加快创新项目的研发、孵化及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构建科技型优势产业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体现国有企业的带头作用。集团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坚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发展转型。制定《陕煤-秦岭基础科学研究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布局一批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孵化实施一批含绿量多、含新量足、含金量高的项目,加大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力度,努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以激励为抓手”的校企协同创新合作的新模式。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陕煤集团构建了“面向西部能源集聚区的区域一体化工业科技创新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并构建5 个双创服务平台、健全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公司会计核算方法变更,投资收益影响增加


2022 年 5 月,公司对隆基绿能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变更为金融资产核算。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执行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规定,因对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的投资不再具有重大影响,该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将由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金融资产核算(以下简称“本项会计核算变更”),本项会计核算方法变更对本公司截至 2022 年 5 月 20 日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人民币65.26 亿元。2022 年,公司投资收益 145.64 亿元,同比增加 388.84%,主要是本期持有的隆基绿能股份会计核算从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变更为公允价值核算以及处置部分隆基股份,使投资收益增加所致;2022 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1.65 亿元,同比下降477.39%,主要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


2020 年-2022 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 122.9、115.5、211.7 亿元。2022年大幅增加主因对隆基绿能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变更,2020、2021 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较小。从公司历史投资来看,相对较为稳健,打造了以“财务投资+战略投资+产业投资”的长短周期结合且相互支撑的投资模式。但是,投资存在风险,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体量看,投未来资收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会增加。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qkyb.com/news/show-461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壹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34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