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加剧和环保意识增强,“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形势的重要议题。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有效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碳排放量累计110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其中,工业排放量42亿吨,占全国排放量的38.18%,仅次于电力行业排放51亿吨,占比46.3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9月,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做了一系列规划部署,这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10月,国务院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这将对我国能源和相关矿产供需格局及以矿业为主的传统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煤炭行业努力构建多产业结构新格局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自主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较长时间内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而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能源格局,尤其对煤炭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这也意味着将逐步削减煤炭消耗量。
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路径取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关系。有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煤炭仍将是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从中期来看,我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煤炭还将是兜底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从长期来看,煤炭在我国资源结构中还将有一席之地,煤炭工业仍然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也倒逼煤炭产业需要在经济竞争力、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2016年起,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煤炭在内的多个行业等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在去产能的大形势下,煤炭行业也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2017年12月19日《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发布后,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成果迭出,煤炭产业业态及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也正发生巨大的转变。
近年来,国内煤炭企业公布的兼并重组事件达数百起。在由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构成的能源行业中,近四年来发生的兼并重组事件达600多次,而煤炭行业占据了1/4,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标的资产价值上,煤炭行业仅次于电力行业,成为了能源行业中兼并重组的绝对主力。同时,进行多产业布局,构建多链条协同发展,已成为煤企普遍的选择。煤炭企业纷纷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现代化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如由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合并重组而成的国家能源集团,已拥有煤炭、火电、新能源、水电、运输、化工、科技环保、金融等8个产业板块。中煤集团布局煤炭全产业链,立志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陕煤集团通过投资新建、收购兼并、资产划转、内部重组等多种途径,形成了“煤炭开采、煤化工”两大主业和“燃煤发电、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科技、金融、现代服务”等相关多元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兖矿集团以煤炭、化工、装备制造、金融投资为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唯一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煤炭企业。目前,国内多数头部煤炭企业已形成多产业结构、多区域分布和多产业链条融合的新格局。
随着“双碳”目标确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