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中国锂企的加拿大购矿之旅已经接近尘埃落定,依然是中企黯然出售股份止损出局的结果。三家中企中的两家已经完成股份转让,另一家的退场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中国企业海外找矿过程中第一次被无故毁约,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违背契约精神的事件已经不止一次落到中企头上,然而无奈的是,对此境遇中企基本无力反击,让所受损失尽量少些已是值得庆幸,至于追究毁约方责任,近乎天方夜谭。
我国每年为保障产业稳定发展需要进口大量矿石,包括铁、锂、煤、镍、铝等,有序开发国内矿藏和到海外找矿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芯片产业等重要产业领域企业的标准动作。在很多中国企业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投资者颇为关注的问题是:“企业在海外是否有自有矿山?开发情况如何?”企业的作答往往会对其股价造成一定影响,拥有海外自有矿山意味着原材料供应有一定保障,没有则容易在产业链上游受制于人,业绩不稳造成投资者心存疑虑。
中国企业出海找订单有亏有盈,中国企业海外找矿同样有得有失。业界人士曾坦言,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矿业投资有80%左右的失败率。在澳大利亚、西非、缅甸、印尼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中企的买矿失败案例。以往中国企业吃了信息不明、技术不精、判断失误、环保标准升级的亏是正常的风险所致,而被无故毁约导致巨大损失的案例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失去契约精神的防护又缺乏有效的反击手段,中国企业的海外寻矿之路难言顺利。
以“安全”为由随意将已经走完或接近走完商务程序的中企驱逐出场,且不承担中企遭受的任何损失,是近年来一些资源出口国屡试不爽的手段,尤以锂、镍、铁、铜等矿山为多,甚至出现前期中企完成一定投资和设施建设后被赶出,由其他矿企直接接盘的“一矿二卖”现象。矿山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矿山资源日渐紧张、价格日渐高企,关于其归属权的争夺已经开始脱离正常的市场范畴,一些原本已经签订的合同会被矿山资源所属国以各种理由轻易推翻,其中尤以满世界找矿的中国企业受损最多。
受到石油欧佩克组织的成功启发,一些高价值矿藏的出口国有意联合成立类似组织,利于控制和平衡矿藏的产量和价格。比如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等锂资源丰富的南美国家有意成立“锂矿欧佩克”,此类组织的成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有利有弊,弊端是在该品种矿藏的价格和产量方面从此更没有话语权可言,有利的是此类组织将有一定的章程和对话机制可以沟通,而不似部分国家太过于随意的毁约。
购买矿山多波折,拿下矿山被赶走,守住权益难开采,完成开采难运回、成本攀高亏损严重……如何保护中国企业海外找矿、买矿及运营时的合法权益,目前并无较好的办法,提出仲裁基本是做无用功,前期投入难以收回。如何应对此类高风险,中国企业需要认真考虑,或可抱团应对——但似乎这样的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