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面对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原材料及海运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风险挑战,公司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有条不紊地推进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境内外所有在执行项目稳步履约,经营业绩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2.42亿元,同比增长18.68%;在抗疫支出成本6.7亿元的情况下,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10亿元,同比增长18.99%。全年新签合同总额为509.79亿元,同比增长18%,创历史新高,其中境内合同额275.67亿元,同比增长28%,境外合同额234.13亿元,同比增长8%;截至2021年底,公司有效结转合同额为565.91亿元,在手合同额970.53亿元,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主业优势持续强化
公司全面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深刻把握国内外行业政策和机遇,市场拓展成果显著,全年新签境内外水泥和矿山工程、装备及运维服务合同438.60亿元,同比增长18.21%。在国内市场,公司持续为水泥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提供服务和支撑,积极主动对接服务,新签境内水泥和矿山工程、装备及运维服务合同245.85亿元,同比增长40.67%;在国际市场,公司密切跟踪大型业主的国际投资计划和碳减排需求,大力推动已签约项目加快生效落地,新签境外水泥和矿山工程、装备及运维服务合同192.75亿元。
分业务模式来看,公司持续巩固水泥和矿山工程市场地位,新签水泥和矿山工程合同326.91亿元,同比增长17%。做优做强关键装备,立磨、篦冷机、熟料输送机等装备获得国内外客户高度认可,新签装备制造合同48.08亿元,同比增长16%。加快向运维服务转型,新签运维服务合同63.61亿元,同比增长24%;在水泥矿山运维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全年累计新签年服务合同额55.77亿元,供矿量完成4.82亿吨,同比增长19.9%,截至2021年底,为207个水泥矿山提供采矿运维服务。
2021年,公司克服了人员出入境困难、物流受阻、运输成本高涨等不利因素,水泥和矿山工程、装备及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90.04亿元,同比增长12.43%;毛利48.97亿元,同比增长15.47%。
(二)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废弃物处置、生态环保工程等节能环保业务稳步拓展。2021年公司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程及运营、生态环境工程、工业节能等业务领域新签合同额15.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86亿元,同比增长10.78%;毛利4.27亿元,同比增长45.45%。公司所属中材环境投资的临沂国建、淮南腾锋等危废处置利用项目建成投运,累计自有危废经营许可能力达每年33万吨,年均可实现固废、危废处置100万吨。
属地化经营和本土化运作不断深化。2021年新签境外属地多元化工程合同额40.04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营业收入29.99亿元,同比增长98.04%;毛利2.68亿元,同比增长3.1倍。公司与中国建材集团内企业共同布局全球化,越南电池隔膜、尼日利亚硅酸钙板等项目陆续投产,尼日利亚骨料等项目建设按期推进,泰国石膏板、巴西风电叶片等投资项目即将落地。注重属地本土化人才建设,境外长期雇员约1800人。
(三)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1.66亿元,同比增长33.24%,申请发明专利173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9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
公司积极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制定中材国际碳减排技术路线图,累计申请碳减排技术相关专利24项,其中PCT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项,构筑碳减排技术专利池;建成水泥工厂碳排放全过程数字化平台,发布建材装备产品碳足迹核算平台;新一代低碳节能技术在山亚南方、吴忠赛马等项目成功应用,主要指标优于GB16780能耗一级标准;CCUS全氧燃烧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启动,LC3低碳水泥制备关键技术装备成功应用。
数字智能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启动中材国际数字化发展规划,构建统一的数字化赋能平台。公司所属天津院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上饶中材自动化加工比例超过75%,减少用工50%以上;公司设计建造的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入选工信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完成智能水泥工厂项目122个,其中新建25个智能工厂,97个工厂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
(四)改革动能有效释放
三项成果荣获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率先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试点子公司实现经理层成员100%市场化选聘,薪酬刚性兑付和刚性退出,考核指标100%量化。全级次100%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100%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100%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创新实施专独董联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外部董事作用。构建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工程项目三级四类中长期激励架构,实施440名激励对象股票期权行权,继续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为公司发展再添动力。
报告期内,顺利完成对中材矿山、南京凯盛、北京凯盛三家企业的资产整合,三家企业高度认同、主动融入公司的战略、文化和运营管理体系,快速实现并轨,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大局稳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水泥和矿山装备及工程
国内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化、智能化成为水泥行业发展大势,围绕提质增效、绿色智能的减量置换、技术改造等需求持续释放。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21年全国有21条生产线投产,合计产能3199.2万吨;全国各地工信部门完成公告的产能置换方案共有38个,合计拟建产能为6069.9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水泥专用设备产量为40.29万吨,同比增长18.9%,产量恢复增长。我国水泥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水泥行业节能降碳势在必行。
国际市场: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特点突出,但世界经济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2021年全球水泥需求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幅明显,同样也呈现不平衡之势,发达经济体需求强劲,发展中经济体生产、需求波动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给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新冠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随着多国疫情防控呈常态化,疫苗大规模接种,疫情冲击逐步减弱,业主投资意愿逐渐复苏。目前,新增水泥产能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在欧洲区域,受碳减排政策影响,技术改造项目相对活跃,如替代燃料、烧成改造等。
(二)水泥和矿山运维服务
水泥生产线运维服务市场:该业务受新开工项目数量及所在国水泥需求影响较大。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非洲、中东、越南、印尼、缅甸等地区新建水泥生产线较多,当地业主管理经验、技术力量薄弱,对水泥生产线运营、维护等技术服务需求较大。
矿山运维服务市场:我国矿山开发服务市场相对分散,随着安全生产以及环保等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和行业周期性调整,小规模矿山服务企业将面临市场淘汰的生存压力。201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9项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包括《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水泥灰岩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全国目标2025年前将现有矿山全部改造成绿色矿山,绿色矿山不只是改善环境,而是结合绿化、环境、生产工艺、运输、智能化为一体的未来矿山发展方向,对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环保、运维和数字化提出更高要求。
(三)绿能环保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开发建设质量和消纳利用明显改善。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1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千瓦,为“十三五”以来年投产第二多;光伏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为25.5%,较2017年的20.5%明显提升。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前景广阔,为能源装备及工程行业带来发展和机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呈逐年递增的势头,工业固废整体面临产量巨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化转化率不高、配套政策和相关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部分固废在直接利用、制备建材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日趋成熟。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累计综合利用各类大宗固废约130亿吨,减少占用土地超过100万亩,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关乎生态环境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预计固体废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将加速推进,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良性化发展阶段,并倒逼出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