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恰逢湖州市吴兴区建区20周年,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自然资源部公示拟认定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作为矿产资源类型,吴兴区榜上有名。
吴兴位于浙江北部,全区总面积631.64平方公里,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太湖经济圈腹地。2003年建区以来,吴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7.3亿元,增长3.5%;财政总收入100.2亿元,增长4.1%。
吴兴的低山丘陵,形成了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其中建筑石料矿产资源丰富,石料质量良好,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建筑材料供应基地之一。多年来,该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建设,坚持生态立矿,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涌现绿色矿业的“新风景”。
新开元厂区
“新风景”之一:从绿色矿山到智能化绿色矿山
吴兴是全国绿色矿山的发源地,早几年就已声名远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前,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集聚”的思路,吴兴大力调整矿山布局,坚决关闭严重污染环境、不具备开采条件的矿山企业,推动矿产资源最大化利用。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整治,矿山迎来大变样:全区矿山由“遍地开花”向开采区集聚,数量从2003年的63家减少至目前的6家;矿山规模由“小作坊”向规模化转变,平均年开采规模从2003年的34.5万吨提高到2022年的278万吨;矿山生态环境由“脏乱”向“绿美”转变,达到了资源综合利用、开采方式科学、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有效的要求。
近年来,吴兴推进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矿业“新风景”。记者来到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只见办公区展示墙上,由省科技厅等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牌匾格外醒目。
新开元常务副总经理钱伟民介绍,从创建之初,新开元就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科技兴矿理念,于2014年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新开元还引进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新团队,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成立省级绿色矿山建设技术研究院,主攻绿色矿山建设关键技术,并连续4年获得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
记者在公司智慧矿山指挥中心的大屏幕看到,当人员进入生产区域,人员定位坐标随即亮起。“智控平台实现人员、设备、车辆的实时定位、轨迹显示及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钱伟民说。
据介绍,新开元搭建“1+6+4”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体系,即构建一个动态可视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爆破—铲装—运输—破碎—销售的全流程数据覆盖;六套在线监测系统,即智能卡车调度系统、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矿山越界开采预警系统、人员车辆实时定位跟踪系统、矿山粉尘在线实时监测系统、自动化智能配矿系统;四大平台,即场景应用平台、大数据平台、管理决策平台、智能智控平台。
智能化建设让绿色矿山变得更“聪明”。如今,新开元实现采料—破碎—生产—回收—发料的全流程监控,产品的智能化控制效率提升了40%以上,资源利用率达到99.9%。
经过3年创建,2015年,湖州康诚石矿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走进康诚的建筑石料加工区,只见石子在水中“淋浴”。“在湖州同类矿山中,康诚的水处理系统最早建成、水处理规模最大,做到了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康诚石矿总工程师吴进和说。
矿区中心有一个面积5000平方米的集水池,水池里的水流经矿石加工生产线后,又回流到这里,日复一日地循环利用。
污水含泥,如何得到快速、有效处理?康诚通过智能化改造,自动加药系统成为污水处理的“好帮手”。记者看到,在一个直径约30米的浓缩池,有一种被称为絮凝剂的药物,能帮助泥浆中的颗粒物迅速沉淀,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当药物加入自动加药系统后,便能自动检测污水浓度,精准控制加药量。
至此,沉淀后的清水流入集水池,沉淀下来的泥浆被运送至压滤机挤压后,泥与水再度分离;清水重新回流到集水池,剩下的“泥饼”则输送到矿区专用堆场待用。经过这两道工序处理,实现了污水再利用。
2017年,康诚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发展不止步,奔向新前程。“我们计划投入1500万元推进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将于今年完成智能化绿色矿山指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对各生产系统的协同控制、可视化管理,逐渐形成智慧化生产新格局。”吴进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