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该项目资料已半年有余,阳春三月,丝丝寒意我们赶到维西县。根据居间人介绍,他曾和某集团公司的技术团队考察过该项目,结论是“矿山平巷工程投入较大,矿脉多条,资源可靠,找矿潜力巨大,开采条件较优越”等。
路边还见残雪
第二天早上,吃上一碗维西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在我们和矿山老板简单交谈之后,便与该铜矿项目负责人驾车直奔矿山所在乡镇。
遥望玉龙雪山
遥望着玉龙雪山的雪天一线,略带寒意的下午,阳光正好。我们当天下午就来到矿山早期地表开挖的位置,对矿山成矿的地质条件有个初步认识。
矿脉地表开挖
继而山路蜿蜒,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平硐口,在认真配戴好下井装备后,便沿着平巷一路敲打观察。直至见矿化带位置便对沿脉及穿脉工程详细记录,在成矿与构造的复杂部位会特别注意,对于已经施工的沿脉天井及小型采场也要重点观测记录。
熟悉的坑道
经过现场观察与分析,该坑道内如此复杂的工程揭露出两条大角度交汇的由断层控制的薄脉状铜矿脉,矿(化带)较长,但矿脉不连续,“尖灭再现”现象在其走向及倾向上兼具。在两铜矿脉交汇处见石英斑岩脉(关于脉岩后续会重点讲述,跟矿体像对“孪生兄弟”),此时矿脉也更富集。
贯入的石英斑岩脉
我大致敲明白了一些成矿的道理后,脑中会有个模糊的框架和认识。此时,我习惯从重要巷道工程掌子面(坑道尽头)往外测量,对取样位置做详细记录,还有断层,脉岩及蚀变都要记录、拍照。如此这般一路测至坑口,再拿起GPS记录下坑口坐标。深呼一口气,伸个懒腰,西下残阳,给远处玉龙雪山披上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夕阳下的玉龙雪山(来源网络)
第二天同样的围饶着大山爬遍了所有能进入的坑口,定位、测编、采样。最后发现矿山前期投入如此巨大的坑道工程其实只针对这两条矿化带,矿脉整体规模偏小,现场实际情况也表明前人采出来的矿量也不多。
小采空区
直至最后来到大山谷底,在宽缓的河边见到一个看着投入颇大的平硐,高架的堆碴场地,成堆锈迹斑驳的钢轨,杂草掩映的工队板房。现场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表明,曾经有个有实力的老板来这和这个业主承包硐口打分成,现在不知道这个老板在哪里,你还好吗?
锈迹斑驳的钢材设备
跨越时空的鼎沸人声、机械设备的嘈杂声和我内心深处的声音混杂在一起,顺着河水在山谷回荡
山间河流
他们还在对面加炭火的炉灶间推杯换盏,我回到房间,一如往常的打开电脑,先是整理资料,然后成图,并在草图上绘上断层,矿脉及取样位置等。
工程制图
整理出来的图纸已将连日来的辛苦展现无遗,也将散碎的步点串并成让人惊叹的成果,认真采的样品化验结果已不再重要!
夜来香
寂静清冷的深夜,隔壁房间里已传来了微醺的鼾声。
这是什么矿石,你认识吗?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张图片,你们知道上图是什么矿石吗?如果有看出来的朋友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PS:由于矿山前期实行分包硐口的管理模式(该模式较普遍),造成很多坑道搜集不到准确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也是为了自己更客观深刻的了解其地质情况,所以我们在考察过程中需要自己完成简单的测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