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取得很大的进展,随着发展,我国在露天矿陡帮开采、高台阶开采、穿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基本是跟随国际研究趋势,甚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在露天矿山运输系统、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数字矿山、开采监控手段现代化以及矿山现代管理等方面较大。
1
中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迁困难、费用高的缺点,大型移动破碎机组的研发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外大型露天矿诸如澳大利亚的纽曼山铁矿、加拿大的兰德瓦利铜矿、美国的西雅里塔铜钼矿等的间断—连续开采工艺也多采用可移式破碎站。我国鞍钢齐大山铁矿于1997年在国内首次建成了采场内矿、岩可移式破碎胶带运输系统,该系统自投产后一直运转正常,标志着我国深凹露天矿间断—连续开采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4 大型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系统】 露天矿山进入深凹开采阶段后,采用30‰以下缓坡度铁路运输和缓工作帮开采方式,效率较低。随着开采深度增加,运输线路增长,运输成本急剧上升,已成为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在“十五”科技攻关期间,成功开发出大型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系统,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开采,有效解决了陡坡铁路爬行、机车牵引力不足、网路安全供电的技术难题,成功打破了大型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的“瓶颈”。该成果应用到攀钢集团朱家包包铁矿,延深铁路运输深度45m,多采铁矿石3000万吨,减少剥采比0.42吨/吨,铁运比提高20.72%,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5年,开采成本降低25.33%,直接经济效益7.23亿元。成果推广到本溪钢铁集团公司歪头山露天铁矿,延深铁路运输深度72m,节省投资1.5亿元,采矿成本降低30.43%,直接经济效益5.6亿元。
【1.5 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 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是“十五”科技攻关成果。该成果针对深凹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生产调度信息化管理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基于现代三维数值模拟与三维极限平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露天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优化,为深凹露天矿边坡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开发出基于GPS定位的实时自动化生产调度系统和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的定位、跟踪及调度,实现了整个生产系统的全过程控制,并使其始终处于优化和高效运行之中,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1.6 采场无(微)公害爆破技术】 采场无(微)公害爆破技术针对矿山爆破的三大主要公害(爆破尘毒、爆破振动和爆破飞石),自主设计并建立了爆破尘毒收集及测试分析系统,首次研制出新型高效毒气吸收剂,并确定了合理的微尘毒装药结构,实现了矿山爆破无(低)公害化。同时发明出一种水力增压装药结构及合理编排起爆时序和时差、采取缓振软塞垫层的综合减振爆破工艺技术,大大降低了粉尘和爆破振动,并明显改善了爆破效果;首次研制了飞石柔性防护网系统,爆破飞石抛掷距离降低50%,飞石块度可控制在100mm以内,形成了矿山爆破公害控制成套技术。技术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7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该课题针对露天矿何时向地下矿过渡、矿山开拓系统和露天地下产能怎么平稳衔接、在高陡边坡下如何实现地下高效采矿、露天转地下采场如何防突水、如何建立采矿扰动引起的露天边坡滑坡和地下围岩崩塌的预警机制等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采矿与安全的关键技术难点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的成果:创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界线动态关系函数,发明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合理时机的确定方法;为保证露天转地下崩落法采矿安全,发明了露天转地下崩落法覆盖层厚度计算公式,首次提出了矿岩复合覆盖层形成工艺技术,攻克了露天转地下崩落采矿法安全技术难题;基于提高露天转地下井下二步骤回采效能,发明了双底部结构及其工艺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采矿;针对露天采场汇水瞬间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建造应急中段防范突水灾害的新思路,发明了应急水仓建设方法,提高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防突水灾害能力;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国内30通道微震监测网系统,构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安全监控和灾害预警体系,开发出围岩损伤劣化评价和岩体质量软件分析、微震监测数据和三维应力场数据交融、矿山应力场背景的预警预报可视数字化场景、监测数据互联网远程传输与专家会诊和矿井人员定位及应急救援的全新功能,可靠预防了矿山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