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战略外部环境一般包含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通过对这两种环境的分析总结,可以大致了解企业在宏观层面和产业层面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进而为后续战略分析打好基础。
PEST分析
PEST分析是国际通用的企业战略宏观环境分析工具,主要集中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通过对企业所处以上四种环境的逐项分析,可以对企业发背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战略选择做好初步准备。
(一)国内政策环境
2018年8月、2021年9月将完善境外投资服务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鼓励中资矿业企业走出去,赴海外开矿,支持企业提升国际化建设和合作水平,拓展海外矿源地,争取更大的资源储备量,为稳定国内关键矿产供应和工业精矿需求打好基础。
在政策服务上,主要部委要给予税收、外汇、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创造更好的营商条件,以企业为主体为其提供便利。
(二)国外政策环境
我国企业海外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沿线国家中,其中很多国家政府为发展自身经济也在矿业投资方面对外商设立优惠政策。在亚洲,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外商投资法》均给予矿业投资外商国民同等待遇,矿权可通过直接谈判和招标获取,整体政策环境较为宽松。
南亚地区,孟加拉、印度、泰国、越南都是通过国际招标开采后分销的方式吸引大型矿业公司去其本土开矿,除少数核能矿种外,绝大多数矿种都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在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目前矿业政策变动比较频繁,行政命令经常对外国矿商歧视性对待,以保护本国企业,部分矿种出口税和勘探开采许可费逐年增加,严重增加了外国矿企的负担。在中东欧地区,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基础比中亚、南亚国家要好,因此对外商投资开矿限制较少,税费偏低,整体政策比较宽松,鼓励外商投资。
在非洲,西非地区的加纳、贝宁、冈比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和中非地区的刚果(金)等国,政策变动频仍。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对外商开矿审批流程过长且存在严重的权力寻租现象。在东非地区,乌干达、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布隆迪等国长期与中国保持密切投资合作,且均己有完善的《矿业法》和《外国投资法》都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开矿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其本国政府执政能力偏弱,法律执行会打折扣。
南非地区的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马尼拉、莫桑比克等国也给予外商矿业投资很多优惠政策,很多国家与中国长期保持有色矿产开发合作,传统友谊深厚,但这些地区冲突较多,政府执政能力不强,政策不确定性很大。北非地区,南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尽管己经设立了《采矿法》,但对外商保护的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税费制度还在进一步改革过程中,政策吸引力较低。
拉美地区长期是世界主要铜矿的供应地,智利、阿根廷、秘鲁、玻利维、巴西等国外商开矿投资历史悠久,对矿业管理均采取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非常完备的法律体系。探矿权、开采权采用特许制,权利维持需要到期续费,税制也较为优惠。
总体来看,沿线国家的矿业投资政策环境较为复杂,中企赴海外开矿投资需要谨慎应对。
二、经济环境分析
矿业受货币政策影响巨大,后疫情时代,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开启量化宽松救市模式,天量货币被投放进市场,同时资源供应国和资源需求国疫情后经济恢复的错配引发了资源供需错配,还有不断涌现的能源危机、地缘战争以及资源民族主义思潮提高了供应扰动率。尽管从表面看,这些因素会随着疫情消退逐渐缓释,但全球经济的中长期结构性变革正浮出水面,能源与矿产革新是这一长期变革的中心主题,并将深刻影响有色金属矿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宗有色矿产的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
同时,全球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也仍在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尽管全球化石能源和大宗矿产需求将逐步见顶,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矿产需求暴增,全球矿业发展面临结构性调整。
此外,2021年全球采矿业投资总额约2900亿美元,较2020年下降13%,为过去14年来的最低水平,大量矿业项目建设被推迟或暂停,据工业信息公司调查数据,受疫情影响的采矿业项目超过1600个,造成全球矿产供给出现严重短缺,部分矿产价格激增,众多产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通胀严重。投资总额下降导致全球中小规模矿产开发商经营不稳,难以像大型矿商一样寻求产业内资源整合的机会,反而容易被大型矿商并购,大型矿商通过增资持股,要约收购,价格战等方式逼迫中小矿商卖出自身的优质资源。
2021年,全球主要固体矿产(煤炭、金、银、铂、铜、锌、铅、铁、铿、钻、镍)并购项目数为1722,较2019年增长22. 65%,较2020年减少4. 55%,虽有所回落,但总体维持在高位。同时,主要固体矿产并购交易额为511. 1亿美元,同比2020年上升43. 40%,并购市场迅速回暖,交易额己回升到疫情前水平。